足部是人體最接近地面的關節,負責傳導來自於身體的重量,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建築物的地基一樣。地基不穩固,相對的就會造成建物結構傾斜;足部構造異常,當然也會往上導致膝蓋、骨盆甚至是脊椎受力不均勻,長久下來酸痛當然也就隨之而來。



足部有一個很重要的構造,就是「內縱足弓」。內縱足弓在人體行走或跑步時,提供適度的彈力和扭力,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以適應各種地形,達到吸震的效果。內縱足弓是由五塊骨頭所形成,由後到前依序為踵骨、距骨、舟狀骨、第一楔狀骨和第一蹠骨。


 A外縱足弓   B橫弓  C內縱足弓

 


一般腳的內緣可觸摸到三個突起,亦即內踝的下緣、舟狀骨的突隆、及大腳趾蹠骨突隆,這三個突起的連線,幾乎是一直線,稱為費斯線 (Feiss Line)



何謂扁平足?


所謂「扁平足」台語俗稱的「鴨母蹄」,扁平足的腳在站立時,其外觀上極易辨識,從側面觀,整個腳板著地,腳的內緣沒有「弓」起的足弓,這是因為反映足弓位置的舟狀骨塌下,其費斯線成V形下凹,造成內縱足弓的塌陷;從後面觀,腳跟中線外斜,臨床上稱踝外翻 (Ankle Valgus) ,這是因為腳踝下方的距骨下關節偏外脫位之故,兩者皆是扁平足外觀的特徵。



 


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不同的程度:














1.輕微



4~6度後足外翻/4~6度前足內翻



2.中度



6~10度後足外翻/6~10度前足內翻


腳跟著地時吸收衝擊能力較差



3.重度



10~15度後足外翻/8~10度前足內翻


可能可以看見馬蹄畸形



    Magee 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 3/e,p 617,table 13-6


 


大部分扁平足,踮腳尖時,足弓乍現,跟骨縱軸也變直,好像扁平足消失了,但一踩平,又再出現,這樣的現象稱動態的或可逆性(Flexible)扁平足;這是因踮腳的動作蹦緊了脛後肌,上提了舟狀骨,拉出了足弓


 


扁平足的成因


目前為止還是眾說紛云,大致上可分為先天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大類:


()先天因素:


1. 先天性跗骨黏合:有些小朋友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最常見的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此種黏合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2. 先天性韌帶鬆弛:有些小朋友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此種韌帶鬆弛的現象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


3. 遺傳因素:有研究報告指出,扁平足具有遺傳性。也就是說,扁平足的父母,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的子女。不過事實上也不盡然如此。在我們的門診中,常常有扁平足的小朋友,他們的父母親,甚至祖父母、兄弟姊妹都沒有扁平足。


4. 性別: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的文獻,都是女生略多於男生。不過這些都是白種人或黑種人的報告。在我們所做的台灣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扁平足的比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這可能是不同種族間的差異性所造成的結果。


 


()後天因素:


1. 肥胖:照一般人的想法,愈「胖」的小朋友可能足弓會愈「扁」;在國外的文獻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推測。然而在我們所做的研究中發現,「胖」並不會影響足弓的高度。也就是說愈「胖」的小朋友,足弓不一定愈「扁」。


2. 穿鞋:比較有趣的是,「穿鞋」也可能是造成扁平足的原因之一。在國外最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穿鞋子的小朋友比不穿鞋的小朋友更容易得到扁平足。而且穿著正式的包趾鞋比穿拖鞋、涼鞋得到扁平足的機會更高。這似乎意味著六歲以前的小朋友應盡量打赤腳(尤其在家裏),即使外出也應盡量穿著拖鞋或涼鞋。可惜國人的生活水準太高,幾乎在幼兒學步時即已穿著包趾鞋,使得我們很難有機會研究台灣小朋友「穿鞋與否」和「扁平足」之間的關係。


 


扁平足的併發症


幼兒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除非有嚴重「外翻」的現象。扁平足的併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的。由於體重和活動量的急遽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反覆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產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尤其是後脛肌的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蹠痛等併發症。又因扁平足站立時,腳的負重線會往腳踝的內側偏移,不能均勻的落在直角三角形的腳底,因此腳容易累,小腿內側也容易痠痛(夾脛痛)


 


扁平足又要平衡重心的關係,常伴隨有X形腿,走路呈內八字的步態,不利於快跑。另外,扁平足也常會附帶在腳內緣長出鼓突的舟狀骨附骨 (Acessory Tasal Scaphoid),會引起局部的滑囊炎或肌腱炎,厲害的須要開刀摘除附骨來治療。


 


這些併發症雖然各有其好發的部位與特色,但在臨床上的表現卻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在長時間活動後(如長時間行走、跑步後)足部疼痛會加劇;而在休息後,疼痛會稍微緩解。患者若置之不理或無法找出真正病因,任由症狀持續下去,那麼疼痛的時間會愈來愈長,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嚴重的影響到生活作息,動則得痛,那就真的苦不堪言了


 


扁平足的相關處置


依年齡:


   2歲以前:觀察即可,並不需要做特別的治療。


   2~8歲:正值足弓發育的時期,可使用鞋墊2~4歲可先從運動開始,4歲之後採用積極運動治療,如果孩子足部的舟狀骨已明顯塌陷,可搭配使用矯正鞋墊並配合矯正鞋,誘導足弓的發育。至於8歲以上,由於骨間關節已無矯正空間,因此建議使用功能鞋墊改善其異常之生物力學,而不以「矯正」為目的。


 


依嚴重程度:



   輕度:練習足部運動,訓練小肌肉群以維持足弓高度,亦可考慮穿著矯正鞋來維持效果。


   中度:建議穿著矯正鞋或製作矯正鞋墊,使足部處於一個正常的生物力學狀態,以避免往後對膝、髖關節的傷害,並搭配足底運動


  重度:穿著矯正鞋墊配合矯正鞋來預防足弓繼續塌陷,亦可配合物理治療,如體能及肌力訓練、伸展運動,矯正不正確的姿勢,預防往後因扁平足而導致 的其他病變。



 


另外也可使用一些輔具,扁平足或足內翻副木內八矯正帶拇指外翻矯正器足弓護具肌內效貼布來幫助改善扁平足,可向醫院復健科醫師或專業治療師諮詢評估。



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外科手術,若有嚴重的畸型或阿基氏腱有短縮的現象,可請教專業的骨科醫師評估手術的必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milychlee 的頭像
    emilychlee

    艾蜜莉的健康教室

    emilych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